心海綻放的誓言
評長篇小說《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
發布時間: 2023-06-14 文章來源: 法治日報 作者: 楚建鋒
新近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國家監察行動之刺心者》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刀闊斧進行司法體制、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以一起疑竇叢生的車輛行駛途中突然爆炸、女司機當場死亡的案件為開端,循序漸進、張弛有度地拉開了以查處一系列貪腐案件為主線的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生死時速的全面從嚴治黨、反貪懲腐的歷史性畫卷。
該書全方位展示出反腐敗斗爭從治標到治本、標本兼治和“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祛疴治亂,“打虎”“拍蠅”“獵狐”多管齊下,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的歷史性成就;深刻揭示出反腐敗斗爭從個人到家庭、家族,從部門到系統、領域,從一區一域到一地一市域,從個人到“拉山頭、結幫派”再到政商勾結、不斷形成利益小圈子、小團體,從顯性到隱性,從單一到復雜多樣,致使腐敗與反腐敗之間的較量步入由“攻城”到“攻心”的深水區的嚴峻性、復雜性、長期性,尤其展示出反腐敗是黨心所指、民心所向、人心所愿的歷史性變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可讀性,是一部描述黨中央始終以一刻不能停、永遠在路上的“頑強的斗爭精神,補天填海的氣概和擔當”,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里程碑性長卷。
其一,以心吐納自然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沒有一眼“望穿”秋水之功,洞若觀火的“真功夫”,寫不出高妙的正義與邪惡、懲治與貪腐間心理較量的文學作品。
“天理”與“人欲”、善與惡的靜與動、此消彼長,皆源于心。以仁為心體,即天道與性命通而為一,道心與文心為一。這部作品正是“應天理”而真實、自然的表達和流露,是有情有義、有膽有識、有血有肉、有啟迪有警示的反腐敗上乘佳作,更是用心用情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司法體制、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干部英雄群像,不斷形成貪腐“人人喊打”高壓態勢的社會生態的文學再現、藝術寫照——人物入木三分、情節絲絲入扣、推理有序演進、法規爛熟于心、攻防張弛有度,把人們司空見慣的人和事藝術再現,可謂匠心獨運、耳目一新。
其二,氣盛言宜天地心。氣質和學養,體現出作品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是作品獨立精神境界和文學觀照的綜合表達。小說在渾然流轉中,從容不迫、“慎其實,實之美惡”地表達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地良知、知行合一”等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天地萬物為懷、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使命!字里行間,無不透視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確保了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幸福,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舉世矚目成就。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使反腐敗進入新階段,也將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能否統籌安排、精準施策,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能否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用好各項監察調查措施,堅決查處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行為;能否推動機構、職能和人員全面融合,始終堅持從政治和大局上考慮問題、謀劃工作,促進理念認同、思想認同、作風認同、文化認同;能否形成監察機關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體制機制;能否強化自我監督、自覺接受監督,加強對紀檢監察權力行使的全過程監管等一系列新機制、新要求、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在該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其三,不負人民拳拳心?!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笔ト饲а匀f語,不失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本心。在東風浩蕩、激濁揚清的反腐大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新時代,紀檢監察隊伍要永遠銘記入職宣誓時的錚錚誓言、拳拳之心,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忠誠和擔當、初心和使命、干勁和血性,“吾日三省吾身”地發揮著紀檢監察干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讓黨放心、讓人民信賴的忠誠衛士的中流砥柱作用,使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該書通過對日常辦案工作的敘述和描寫,刻畫出新時代紀檢監察干部的忠誠與擔當、英勇與智慧的鐵軍形象。
其四,萬源化根巧攻心。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部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跳出一般反腐題材重于“畫皮”、輕于“畫骨”,只注重對場景、偵查與反偵查過程的渲染和描寫,輕于對“心”的刻畫的窠臼,獨辟蹊徑,善于用對話和恰到好處的眼神來展現紀檢監察干部與犯罪分子較量的“筋骨”——“道心”與“魔心”的“心戰”,使作品不斷達到“攻心”的藝術效果,不由自主讓人沉浸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滲透力、向心力中,讓人從中不由讀出紀檢監察干部的大智大勇、大仁大愛、大情大懷。
其五,觀瀾鏡鑒滌心魂。書寫歷史,書寫變革,反映現實、觀照人生,弘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是文藝創作永恒的主題。與此同時,正確的價值導向是作品的生命線,承載著自古至今“文以載道”“移風易俗”“以和為美”等中華民族文藝創作的社會責任,決定著作品是否“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現實意義和社會責任。
因而,作者通過該書向社會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從而提升人的道德操守與精神境界,是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
總之,小說無不寄托著作者對社會、人生與生活嚴肅而深刻的思考,表達著對美好人生和生活的向往,從而使讀者受到思想的啟迪、心靈的凈化與審美的熏陶。讀后,既唾棄、鄙視“不良”,又讓人警醒和引以為戒,更讓人滌魂蕩魄,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