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對婚姻禮教的挑戰
發布時間: 2023-06-07 文章來源: 法治日報 作者: 郝鐵川
原來的小說敘述書生張生游學蒲州,與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國之女鶯鶯相戀,后入京赴試,將她遺棄。王實甫改寫了這個始亂終棄的悲劇,讓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鐘情,而無計親近求愛。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崔鶯鶯為壓寨夫人。崔母惶急之下向寺內僧俗宣布:能退賊兵者,愿以女妻之。張生于是挺身而出,寫信給友人白馬將軍杜確,杜確領兵前來解圍,救了崔氏一家。事后崔母悔婚,令君瑞與鶯鶯兄妹相稱。鶯鶯侍女紅娘仗義相助,先教張生隔墻彈琴,打動鶯鶯,又為他們傳遞情詩。鶯鶯約張生后花園相會,見面后又突然變卦,并有斥責之言。張生病倒書齋,鶯鶯這才決定以身相許,終于在書齋幽會成親。崔母發現后,拷問紅娘,紅娘據理力爭,并譴責崔母有過錯。崔母無奈,允許二人婚配,但又以門第為由,要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后,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恒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于鄭恒。后張生趕來,鄭恒撞死,崔、張完婚。劇中對青年男女幽會、私奔行為的大膽描繪以及劇終時“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屬”的祝福,都明確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盡管它仍屬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見鐘情。在封建正統觀念看來,一見鐘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頗具說服力的團圓結局,成為中國戲曲的常用模式。
貫穿《西廂記》全劇的一根主線是劇終時“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屬”的這句祝福,因為具有這一思想,所以,王實甫在劇中對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禮教提出了挑戰。
第一,《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老夫人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孀途路窮”的唱詞,反映了她對門前冷落、世態炎涼的感傷,這對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她痛感門庭冷落、處境凄涼,所以她特別想為女兒尋一段既可以維持崔家貴族之家的社會地位,又能給女兒帶來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張生這般之人斷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選。但事與愿違,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張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背叛。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相契合的感情。
第二,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與張生相比,鶯鶯對愛情的追求更是強烈,在與張生互生情愫后,她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主動接近張生。送張生進京趕考時,她對張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歸來。這種毫不摻雜物質誘惑的純潔愛情觀,令人動容。
第三,不僅是張生和崔鶯鶯敢于挑戰婚姻禮教,丫鬟紅娘也與他們志同道合。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監視小姐的一舉一動,結果卻成了幫助小姐追求自由愛情的好幫手。她聰明機靈,有智有謀,周旋在張生和崔夫人之間,每每都會將強橫的崔夫人逼得無言以對,說她是張生和鶯鶯的愛情參謀,一點兒都不為過。二人最后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實在要歸功于紅娘從中穿針引線。